中文|EN

公司新闻

当前页面:首页 > 新闻动态 > 公司新闻 > 十九大会议上,她的手...

十九大会议上,她的手语翻译创造了纪录!

来源: 发布日期:2017.10.26 点击量:



       在刚刚过去的十九大开幕会上,电视直播屏幕上的手语翻译,紧跟主席大会报告的语速,她用不停变换动作的双手,将三个半小时的大会内容一字不错地即时传递给听障人士,创下了国内媒体直播手语翻译时间的最长纪录!

       她就是北京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 - 周晔老师。




       周晔老师和学生共同练习“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忘初心,实现中国梦”的手语表达。

       对于公众媒体来说,周晔实在不算是新面孔: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每天直播的《共同关注》栏目、全国两会、十八大……很多重量级会议的直播现场,都能看到她的身影。

       尽管已经有着丰富的直播经历,但是今年的十九大对她来说还是有些不一样。“之前的翻译从来没有超过两个小时”,超大的体量是她面临的首个挑战。



       10月18日,她一大早就赶到了电视台,“只吃了一个鸡蛋和一块面包,不敢吃其他的食物,怕突然坏肚子,也不敢多喝水”。直播前40分钟,第一次看到了报告稿,“根本看不完,只能是大概浏览了全文”。

       而按照一般流程,手语翻译一般会提前一天拿到次日要翻译的稿子,“这样我们可以有时间提前打一遍,生僻的词汇也有时间查查词典。”

       虽然时间紧迫,周晔却并不慌张:平时作为《共同关注》的手语翻译,她对国内外新闻事件很熟悉,信息储备很完善;在参加这次直播之前,她还特意重温了5年前的十八大报告。



       尽管如此,十九大报告中的不少新提法、新词汇还是极大地考验着她随机应变的能力,“要对原文进行组合、调整,再转换成手语”。

       周晔举了个例子,比如作为新生事物的“物流”,目前还没有在手语词典中收录,那就需要以意译的方式来进行信息的传递,将之解释为“物品的运输、流通过程”。

       有需要进行意义扩展的,也有需要概括总结的,比如报告中的“各族人民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周晔巧妙地按原文进行了手语翻译。


屏幕中的周晔坐姿笔挺,气质优雅,背后却有着不为人知的辛苦。

       直播时,在周晔的对面是一台放映大会现场画面的电视,没有稿件提词器,一切只能靠着这台电视;有的聋哑人需要通过“唇读”来理解语言,因此除了打手势,周晔还要进行跟读。

       出于画面效果考虑,手语翻译的椅子没有椅背。坚持3个半小时,这可真是个辛苦活儿。“腰和肩膀太酸了。直播结束时,我都站不起来了,全身都僵了。”

       30年练就手语翻译过人功底

       回忆起刚刚成为一名特教教师时的情景,周晔说自己是“零基础”。手语是工作后才开始学习的,“就是缘分吧,看到指导我的老教师的手语动作,我觉得很美,很神奇,这些动作是思想内心的反映”。


周校长与聋哑孩子们一起练习手语

       八十年代初,国内还没有手语方面的专业书籍,周晔一方面跟着老师学,另一方面也向自己的学生请教,经过一个学期渐渐掌握了全部动作。

       从此,手语成了她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使手语更熟练,她每天看报纸、看电视新闻时都要跟着做,使手指的每一个关节都能灵活又优雅的做手语动作。



       凭着过硬的基本功,工作没几年,周晔就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国家级会议上担任手语翻译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每天直播的《共同关注》栏目,也总能见到周晔的身影。

       2012年全国两会时,中央电视台首次引入手语直播,周晔也成为第一位手语直播翻译,此后的十八大她再次担任这一重任,如今,她已成为大众最为熟知的手语翻译。


十九大提出“办好特殊教育”鼓舞人心

       离开直播间,回归校园的周晔,最惦记自己心爱的特教事业。周晔作为党的十七大代表,她说,“我记得在十七大时,提出的是‘关心特殊教育’,十八大时的用词是‘支持’,而十九大则提出‘办好特殊教育’,我确实感觉非常激动、鼓舞人心。我在思考,怎么把报告的内容落实到教育改革和发展当中去”。

       为了让全校师生了解十九大、了解党和国家的发展,周晔要求党员、团员教师、高中阶段的学生收看大会开幕式,在十九大期间,建议教师关注每日新闻以及相关的新闻发布会,她还将为全体教师做党课。



       走进特教学校的教学楼,“有爱无碍”四个字特别温暖人心,这是2004年周晔担任校长后提出来的办学理念。

       “我曾教过一个学生,入校时只能含糊的念出‘爸爸’‘妈妈’几个词语,她还有一个哥哥,但她始终发不出‘哥’字的语音,从来也没有叫过自己的哥哥”。

       周晔说起自己的教学经历,充满感慨,“‘哥’是舌根音,所以我用压舌板按住她的舌头往后推,抬高舌根促进发音,还让她触摸我的喉咙感受发声位置”,这一个简单的字音,周晔教了孩子整整20天。“后来孩子的哥哥第一次听到妹妹叫自己,激动地把妹妹抱了起来”。

       补救性的教育让一大批聋哑学生获得了突破性的改变和一定程度上的语言能力,能够在生活中自食其力。


2008年9月5日周校长被选为北京残奥会火炬手

       “让每一个学生成为会规划生活、适应生活、有生活能力的人”,是周晔的愿望,在她的脑海里,构思着“办好特殊教育”的理想国。


1997年9月周校长对中国第一例年龄最小的人工耳蜗植入的聋儿进行语言训练

       “我希望每个残障儿童都有一个适合他的教育环境,有全面的、个性化的教育方法和目标。学校是他们生活的家园、康复的田园、学习的校园、成长的乐园。要让学生在学习、康复、生活中感到温馨与幸福,让老师能够感受到工作的价值,让家长放心、安心”。

       在此,力声特向所有为特殊教育、听力行业默默付出的教师和工作人员们致敬!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中青在线”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