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

公司新闻

当前页面:首页 > 新闻动态 > 公司新闻 > 穿越时光忆往昔丨王正...

穿越时光忆往昔丨王正敏院士与我国第一例“感应蜗外电子耳蜗埋植术”

来源: 发布日期:2020.12.28 点击量:

一份尘封的1985年2月3日新民晚报
我国第一个电子耳埋植成功的报道
带领我们穿越时光,回到当年那一天
为失聪十年的福建姑娘带来新生……


这位为福建姑娘邱尔兰结束了十年“无声生活”、成功进行我国第一例“感应蜗外电子耳蜗埋植术”的“仁心妙手”,正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教授、卫生部听觉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正敏院士。


王正敏院士长期从事听觉医学和耳神经-颅底显微外科的研究,是我国此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和国际颅底外科学会创始人之一。在保护和重建神经功能的耳外科、颅底神经血管区显微外科、自主创新的人工耳蜗和内耳细胞损伤修复机制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大大提高了聋残人复聪率和耳神经外科—颅底疾病的治愈率,使我国在该领域位居国际先进行列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科技人才。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医德楷模和上海市劳模、上海市科技精英等多项国家和市级荣誉。


1955年从上海医学院毕业以后,王正敏院士就职于母校附属医院上海医学院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现为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在艰苦环境中积极发挥骨干作用,与同事团结协作,不计名利地投入工作,攻克了当时的许多医疗难题。改革开放后,他公派到瑞士苏黎世大学,奋进求学,求知若渴,学成归国之际,他开启了在国内开创耳显微外科、颅底外科和听觉医学的漫漫征程,将自己所学全然报国,并且无私带教,对学生倾囊相授。在他的传、帮、带、教下,耳显微外科和颅底外科以及听觉医学,在全国发展迅速。在他的带领下,医院的耳鼻喉科团队稳步壮大,达到连续九年排名国内第一。

在我国实现人工耳蜗自主研发生产之前,患者需要花费20-30余万元使用进口人工耳蜗,只有通过自主研发、拥有自主成果才能够直接降低相关医疗成本,帮助我国患者获得更优惠的医疗服务。在80年代,王正敏院士就开始了单道耳蜗神经刺激器的研制和基础实验,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2003年,王正敏院士研究团队实验成功研制出“多通道人工耳蜗”。2004年,王正敏院士和研究团队所在的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将“多通道人工耳蜗”技术正式转让给上海力声特医学科技有限公司,人工耳蜗也正式进入国产化。王正敏院士科研成果“人工耳蜗”这一伟大技术,打破了人工耳蜗产品被国外长期垄断和控制、技术封锁的局面,造福了中国众多听障人士。


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白春礼也在王院士八十华诞之际致送贺信,为其推动祖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为其推动国家医学发展和培养后备人才做出的重要贡献表示崇高敬意!

他刻苦钻研,
在临床医疗与教学科研上,贡献杰出;
他艰苦攻关,
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和垄断,造福患者;
他是新中国成长的参与者,
是医学事业发展的见证人!

返回列表